这份榜单所列举的是网站中所包含作曲家的总评分前100,纯属站长个人的观点,就当是娱乐、娱乐一下嘛!如果有对于榜单的吐槽我也是喜闻乐见的,记得告诉我!
德国作曲家。一生共创作了9部编号交响曲、35部钢琴奏鸣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部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及2部弥撒曲等。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贝多芬5岁时可能患有中耳炎,为其日后的耳疾埋下了祸根。他很小就开始接受音乐训练,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1781年贝多芬跟随乐队指挥与歌剧作曲家尼弗学习钢琴和作曲,这位老师对贝多芬的悉心栽培使贝多芬受益匪浅。1792年贝多芬到维也纳拜师海顿,但是两人由于性格差异过大并不投机。贝多芬30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这困扰着贝多芬并使他一度意志消沉,并于1802年立下著名的“海林根施塔特遗嘱”。但是贝多芬终究没有被病魔打垮,而1808年上演的“第五交响曲 命运”则彻底宣告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挣扎的第一乐章与胜利的第四乐章颇有概括贝多芬本人经历的含义。1819年贝多芬最终全聋,但是他仍然坚持并完成了代表他最高艺术成就的杰作“第九交响曲 合唱”,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愿望的向往。1827年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由于其传奇的经历与不朽的作品被尊称为“乐圣”。
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同时也是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出生在德国艾森纳赫。10岁时巴赫成为了孤儿,住进了位于奥尔德鲁夫的兄长家里并时常接受兄长在音乐方面的指导。1703年1月从圣迈克尔学校毕业,在魏玛一个教堂担任管风琴师。1705年至1706年,他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来回约400公里聆听丹麦管风琴大师布克斯特胡德的演奏,这成为他在1706年1月宗教法庭上被指控的“罪状”之一。1706年起巴赫在米尔豪森担任管风琴师,之后又回到魏玛,在1714年成为魏玛公爵威廉·恩斯特的宫廷乐长。1717年巴赫接受了克滕的利奥波德亲王的乐正职位,结果不情愿的恩斯特公爵在免除其职务之前甚至还把他关押在狱中。1724年,巴赫的主人克滕亲王对音乐的兴趣似乎淡漠了,于是巴赫辞去了宫廷中的职务,来到莱比锡出任圣托马斯学校的乐监,在那里他度过了一生中余下的27年时间。晚年巴赫患有白内障,视力逐渐丧失,1749年不成功的眼科手术几乎使他完全失明,1750年7月由于手术的后遗症逝世,享年65岁。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由于“平均律键盘曲集”等代表作品对音乐的重要影响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按照其儿子C.P.E.巴赫的说法,巴赫在作曲方面的知识是无师自通的,全靠自学成才。不过,巴赫出神入化的作曲技巧无疑是通过无比刻苦的努力换来的,例如有关于他早年手抄弗雷斯科巴尔迪的代表作“音乐之花”的故事。巴赫作为作曲家在世时并未享有如今的盛名,更多是以高超的管风琴即兴演奏家而名誉天下。巴赫的作品在其死后就因为复调音乐的不再流行而逐渐被世人遗忘,直到门德尔松在莱比锡图书馆中发现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并且在其音乐会上指挥演出才震惊世界。如今他的名气与声望已是作曲家中的翘楚。巴赫的作品数量浩如烟海,代表作甚多。他也有许多子女,由于家族传承的音乐氛围,不少也成为了著名的作曲家,成就了音乐史上赫赫有名的“巴赫家族”。
奥地利作曲家。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与另一位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海顿一样是共济会的成员。莫扎特无疑是一个天才中的天才、一个“上帝的宠儿”,3岁便展现出音乐才能,4岁开始作曲,11岁便完成了第一部歌剧“阿波罗与希亚钦杜斯”。他在作曲上的早熟令人称奇,“莫扎特”也成为了“神童”的代名词。1781年6月,莫扎特不堪音乐家卑微的奴仆身份,毅然向萨尔茨堡大主教提出辞职,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之后主要靠自由作曲与教学为生。可是,由于自己与夫人康丝坦兹生性奢靡且不擅理财,虽然作曲所得报酬颇丰,但是莫扎特却往往入不敷出。在生命最后几年,由于生活拮据,莫扎特一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在为一名匿名客户创作“安魂曲”时,莫扎特终于一病不起,于35岁英年早逝,而未完成的安魂曲也成了这位天才自己的安魂曲。莫扎特的死因一直未知,民间传说有萨列里下毒的谣言,不过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一点。
德国作曲家,以其“乐剧”(歌剧)闻名。出生于莱比锡,他6个月大时,在警察局当职员的父亲就去世了。他母亲不久改嫁给一个演员兼剧作家。之后全家就搬到继父工作的德累斯顿。瓦格纳在继父关照下,受到了最初的艺术熏陶,他对戏剧和音乐十分感兴趣。1827年,全家又迁回莱比锡。在莱比锡布商大厦剧院,他第一次听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深受感动。1831年,他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作曲,1年后,他创作了他唯一的1首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1832年,经他哥哥介绍,到维尔茨堡任合唱指挥。同年他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完整的歌剧作品“仙女”。之后,他先后在马格德堡和柯尼斯堡担任音乐指挥,不过经营上的失败导致他背上了巨额债务。1837年为了躲债前往当时俄国的里加任一家歌剧院的音乐指挥。1839年又为躲债乘船逃往伦敦。后来在巴黎短暂呆了几年后,1842年返回德国德累斯顿,任萨克森王国宫廷乐队指挥。1849年在德累斯顿参加五月起义,失败后被通缉,此后12年在巴黎等地流亡。在巴黎期间,认识了李斯特,后来娶了李斯特的女儿柯西玛为妻。1861年通缉令解除后回到德国。1883年在前往威尼斯避寒旅行期间,因心肌梗塞病死于威尼斯的温德拉敏宫中。不同于其他的歌剧作者,瓦格纳不但作曲,还自己编写歌剧剧本。他的作品以其鲜明的主导动机及丰满的配器著称,半音体系的大量运用直接推动了音乐的发展。“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开场中著名的“特里斯坦和弦”被誉为现代音乐的开端。瓦格纳曾建造自己的歌剧院,也就是著名的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后来的拜罗伊特音乐节也在此固定演出瓦格纳的十部乐剧。他花费26年时间完成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是音乐历史上不朽的丰碑。
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中国乐迷习惯称呼其为“老柴”。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军人世家,家境富裕。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22岁时柴可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毕业后担任了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在与崇拜自己的女学生婚姻破裂后,企图自杀,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国疗养。这期间开始和一个热爱音乐的俄国铁路大亨富孀梅克夫人通信。后来梅克夫人成为他的资助人,柴可夫斯基后阶段的许多作品都题献给这位夫人。他在1877-1890年间与梅克夫人互写了超过1200封信件,两人互为对方的精神慰藉,但奇妙的是两个人除了几次偶遇外都始终坚持避而不见,如今这被普遍认为可能与柴可夫斯基隐藏的同性恋倾向有关。当他们14年的书信往来因为梅克夫人声称公司破产而终止时,柴可夫斯基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在度过了孤独的3年后,1893年在圣彼得堡指挥了“b小调第6交响曲 悲怆”的首演9天后在当地去世。他的死疑点重重,官方说法是他喝了带有霍乱病毒的水而染病身亡。但另一种说法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杀。但是,这都限于猜测,真正的原因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他的音乐平易近人,旋律优美,所以往往成为很多乐迷的入门作曲家。
奥地利作曲家,管风琴家,音乐教育家。大器晚成的他被认为是德奥派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以九部交响曲而著称,亦有创作宗教作品与室内乐作品。他30岁才正式从师研习作曲法。37岁申请参加维也纳音乐学院的学位考试,有位主考官在听过他的管风琴即兴演奏后竟发出这样的感叹:“应该由他来考我们才是! ”天性自卑的布鲁克纳对瓦格纳敬仰备至:“第三交响曲”以瓦格纳为标题,“第七交响曲”极度忧伤的第二乐章柔板是为哀悼瓦格纳逝世而作。也由于他本人自信心的缺失,往往屡次因为他人意见而大改自己的作品(甚至被他人随意修改),最后产生了不同版本变成了“布鲁克纳难题”。许多作品在生前由于各种原因(例如由于被视为瓦格纳阵营的同僚而总是遭到以音乐评论家爱德华·汉斯力克为首的勃拉姆斯阵营的无端抨击)遭到冷遇,直到晚年才渐受重视。
奥地利作曲家。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大量各种体裁的作品。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小学校长。7岁时师从霍尔泽教堂的乐队长迈克尔·霍尔泽,可是霍尔泽根本教不了他什么专业性知识,反而小舒伯特通过一名学徒工进入到钢琴仓库弹奏钢琴使他学到了更多。之后他进入皇家神学院童声合唱团唱歌,在那里接触到了莫扎特序曲和交响曲的曲谱。同时,他的天赋引起了萨列里的注意,感谢这位伯乐教授了他作曲和音乐的理论。1813年舒伯特因变声离开神学院,之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担任父亲学校里的教师。1816年,他辞去教师的职务,专心从事作曲。可是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经常靠朋友接济度日。由于早年未进行过专业乐器训练缺乏演奏才能,他生前只举行过一次音乐会,出版商对其作品亦不很热衷,所以舒伯特几乎不被大众所知,生活困苦而艰难。由于怀才不遇的懊恼以及长期与梅毒的斗争,在1824年的一封信中他写到:“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最可怜的人”。1828年11月19日舒伯特死于哥哥费迪南德的公寓里,死后按其要求被安葬在其崇拜了一生的偶像贝多芬的墓边。舒伯特死后作品才开始被大量发现与上演,如今他已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
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父亲原是理发师不过后来成为了一名歌唱教师,母亲是一位出身于音乐世家的钢琴家。比才9岁即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师从古诺、马蒙泰尔等人,虽然与古诺的关系后来有些复杂,不过比才的风格确实深受他所尊敬的老师的影响。同时比才与另一位天才少年圣桑成为了好朋友。一开始他主要学习钢琴,1853年后开始系统学习作曲,同时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在参加了奥芬巴赫组织的作曲比赛后比才参加了聚会,在聚会中见到了自己的偶像罗西尼。罗西尼送给了他一张签名照片作为礼物。1857年比才赢得了罗马大奖,使他赢得了前往罗马与德国深造的机会和资金。在1861年听过了瓦格纳歌剧“汤豪舍”的法国首演后,比才得出了“瓦格纳是当代最好的作曲家”的结论。一次聚会上,比才在众人面前表演了自己的钢琴视奏本领,在场的李斯特也为这位青年的钢琴技巧而惊讶。但是相比做风光无限的钢琴家,比才似乎更愿意做退居幕后的作曲家。1863年,他的第1部歌剧“采珠者”上演,不过除了柏辽兹大加赞赏外,大众反响平平。在比才罗马大奖的资金奖励结束后,比才发现他无法依靠作曲养活自己,于是他做起了钢琴老师和音乐评论家。1870年,比才新婚不久便参加了国民自卫军。退役后在塞纳河畔的布日瓦勒从事作曲,1873年他创作了如今世界上最热门的歌剧代表作“卡门”。卡门倾注了他非常多的心血,被他自己寄予厚望,他自我评价“写了一部清晰直接而有活力的、充满了色彩与旋律的作品”。但是首演虽然得到了圣桑与马斯奈的肯定,却遭到大多数音乐评论家们的否定。据说比才曾为此整夜痛苦地在巴黎的街道上游荡。而当时他其实已有病在身。双重打击导致比才最终一病不起,于卡门首演3个月后郁郁而终,死时年仅37岁。比才的突然去世震惊了法国音乐界,超过4000人参加了他的葬礼,而带头批评“卡门”的评论家则羞愧难当没有参加。古诺在念悼词时泣不成声,甚至无法将其念完。当晚在巴黎喜歌剧院特别举行了“卡门”的演出。颇具讽刺意味的是,3个月前的批评声竟然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已逝的比才被评论家们一边倒地尊称为大师。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早年在波兰被视为神童,6岁开始学习钢琴,相继由他的姐姐和母亲教授钢琴演奏技巧,7岁时便能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波兰舞曲创作于1817年,体现出不同寻常的即兴创作能力。1818年,8岁的肖邦第一次登台演奏,从此跻身波兰贵族沙龙。1832年移居巴黎后,他很快爱上了这座城市,通过音乐会、作曲和教授钢琴有了稳定的收入,经济上没有了后顾之忧。1837年肖邦邂逅了比他大6岁的乔治·桑,展开了一段具有传奇色彩的恋情,这段恋情在1847年画上了句号。1848年他在巴黎举办了最后一次音乐会,之后他的肺结核病情加重,已无法继续授课和演出,最终于1849年在巴黎市中心的家中去世,时年39岁。葬礼上按照他的要求演奏了莫扎特的安魂曲。肖邦的作品以钢琴曲为主,虽然他不少作品技巧艰深,但是他从来不会以炫技为最终目的,他的作品更注重诗意和细腻的情感,所以颇能为我们东方人的审美所接受,被誉为“钢琴诗人”。
德国作曲家,指挥家。他与“圆舞曲之王”小施特劳斯为代表的施特劳斯家族完全没有关系。为表示区分,故称他为理查施特劳斯。他从小接受身为著名圆号演奏家的父亲的指导,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勃拉姆斯作为自己的模范。之后接受音乐家本诺·沃尔特的私人指导学习管弦乐的配器与写作,同时开始学习被他父亲原先禁止接触的瓦格纳的作品。据他自己回忆,在16岁得到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总谱后仿佛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所以实际上,理查施特劳斯由于各种因缘巧合,从小便熟知了几乎所有德奥大师们的作品,为他最终成为德奥系的集大成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00年以前创作了大量交响诗。几乎每一部交响诗都成为了经典之作。之后转攻歌剧,每一部歌剧的诞生都会在乐坛造成轰动效应。1900年后的两部交响曲:“阿尔卑斯山交响曲”与“家庭交响曲”均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1944年至1945年创作为23件弦乐器而作的“变形”成为20世纪音乐中不同凡响的瑰宝。1947年至1948年写出最后的杰作“最后四首歌”。他还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歌剧和交响曲指挥之一,先后担任过慕尼黑歌剧院、柏林爱乐乐团、柏林皇家歌剧院、维也纳歌剧院等著名音乐团体的指挥,是瓦格纳作品的权威注释者。1933年在事先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纳粹德国指认为国家音乐局总监,后来因为与纳粹意见不合于1935年辞职。战后受到审查,直到1948年才由政府正式澄清平反。事实上,他由于创作涉及恋父情结话题的“埃莱克特拉”、与犹太作家茨威格合作“沉默的女人”、以及儿媳是犹太人等原因,一直受到纳粹政府的监视。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是浪漫主义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奥地利东部名为莱丁的村庄,父亲是一位业余音乐家。李斯特5岁时开始弹琴,8岁时开始作曲,9岁时即登台表演。之后获得匈牙利贵族资助赴维也纳学习,师从著名钢琴老师与作曲家车尔尼。李斯特曾说:“我的一切都是车尔尼教我的。”贝多芬也曾听其演奏并亲吻其额头。1823年全家迁居巴黎,1824年在巴黎首次公演获得成功。1835年他和达尔古特伯爵夫人同居,1840年分手,伯爵夫人为他生了三个孩子,其中一个女儿后来嫁给了瓦格纳。1843年李斯特担任魏玛大公的宫廷乐长,1848年他又和俄国亲王王妃维特根斯坦同居,并成为贵族,改名为弗朗茨·冯·李斯特。1861年赴罗马,为了不和王妃结婚,1865年李斯特自霍恩洛厄枢机手下接受了剃发礼出家成为天主教神职人员,之后逐渐升等到了“辅祭品”,但他仍然身着神父的黑袍在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和意大利各处奔走授课、分文不取、扶助了许多年轻的音乐家,为音乐的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匈牙利人将李斯特视为民族英雄,每次邀请他回匈牙利,都会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1886年他在德国的拜罗伊特因肺炎不治去世并安葬于当地。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般的效果,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他首创了交响诗这一体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标题交响音乐的内涵。单乐章结构、主题变形手法、调式与不协和音的运用等作曲技法的创新,对后世音乐创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意大利作曲家。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克雷莫纳,他的父亲鲍德萨尔是一位外科医师,十六世纪的克里蒙那盛行音乐,当地出现许多有名的制琴师。蒙特威尔第从小就接触圣歌等音乐教育,1576年加入了克雷莫纳主教座堂的乐队,1580-1590年间追随英吉奈利学习音乐,在这期间便已经开始创作。1590年于曼托瓦受聘进入贡扎加公爵府中,担任歌手及古大提琴手的工作。1600年他的事业才开始发展,获得了宫廷乐长的职位。然而在他事业顺利时,1612年贡扎加公爵因病去世,公爵之子弗朗西斯科继位,而蒙特威尔第却遭到了解聘。不过没过多久,弗朗西斯科也去世了,其弟费迪南多继位,新任的公爵想要恢复蒙特威尔第宫廷乐长的职位,然而当时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乐团的指挥去世,蒙特威尔第受召前往,在威尼斯接受试听演出后就被授与了乐团指挥一职,直到他1643年去世。他被认为是古典音乐史上的一位划时代人物。他的牧歌创作是这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体裁的巅峰,而他的歌剧创作则是这种体裁的奠基之作。
巴洛克时期著名的英国作曲家,出生于德国哈勒城的一个小市民家庭,父亲是一个理发师兼外科医生。亨德尔少年时期曾跟随当地管风琴师、作曲家学习音乐,后来担任了哈勒礼拜堂的管风琴师,并开始创作。1703年,亨德尔迁居汉堡,并担任了汉堡歌剧院的小提琴手。1706年至1710年,亨德尔在意大利四处游历,广泛接触了意大利的音乐文化,开阔了艺术眼界。学成归国的亨德尔在德国受到欢迎,1710年就任汉诺威选帝侯的宫廷乐长。可是他却并不满足,不久就远走英国,歌剧“里纳尔多”的大获成功以及英国女王对他的赏识使他最终决定定居英国。不过命运捉弄了一下他:1714年没有子女的安妮女王驾崩,亨德尔的“老领导”汉诺威选帝侯乔治以英王亲戚的身份继承了英国王位,亨德尔恐怕要遭殃了。可他以一部精心创作的“水上音乐”欢迎了新国王乔治。国王对乐曲的华贵典雅赞叹不已,当得知作者是老部下亨德尔时,不仅原谅了他的旧过,还当即增加了他的年薪。此后的十余年时间里,亨德尔创作了大量的声乐和器乐作品,特别是歌剧,这为他在全欧洲赢得了巨大的声誉。1729年佩普施作曲的“乞丐歌剧”在伦敦上演后由于更贴近英国人的生活而大受好评,传统的意大利歌剧相比之下显出了严重的弊端,靠意大利正歌剧起家的亨德尔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他的几部歌剧上演相继遭到失败,最终他经营的歌剧院被迫关闭。嫉妒他的政敌趁机制造各种流言蜚语。1737年,内外交困的亨德尔中风偏瘫,人们以为他的音乐生涯完了,不过亨德尔却奇迹般地王者归来。1742年,英雄迟暮的亨德尔仅用24天就完成了清唱剧“弥赛亚”的创作。同年这部作品在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低调上演。出乎很多人意料,这部作品在都柏林一炮打响。次年在伦敦上演时英王乔治二世亲临剧院,当“哈里路亚”奏响时,国王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站起来听完了全曲。之后国王为了维护“弥赛亚”的地位不因过多的演奏而受损,下旨每年只在春天演奏一次,且只有亨德尔本人才有资格指挥。1750年,年迈的亨德尔在车祸中受了伤,第二年他的视力开始减退,不久完全失明。但他依然拖着病体参加各种社会活动。1759年春,亨德尔在一次指挥演出后倒下了。几天以后的4月14日,亨德尔病逝。他享受了国葬的待遇,长眠在历代国王圣贤下葬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在那里有一座亨德尔纪念像耸立至今。
德国犹太裔作曲家,出生于德国汉堡的富裕家庭。父亲亚伯拉罕是成功的银行家。门德尔松在养尊处优又有文化修养的环境中成长。他9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0岁时就为“诗篇19”谱曲,12岁已写出一部钢琴四重奏,14岁组织自己的私人乐队,16岁发表“弦乐八重奏”,17岁时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1829年20岁时不顾当时音乐权威的反对,亲自指挥演出巴赫的“马太受难曲”,这是巴赫死后79年第一次被公开演出,由于这次演出,使得大家重新开始注意巴赫。1835年受邀担任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指挥,发明并成为第一个使用指挥棒的指挥。1842年他协助舒曼成立莱比锡音乐学院并成为首任校长,这所学校后来成为欧洲重要的音乐学校之一。1846年在伯明翰音乐节上指挥他的“清唱剧 以利亚”,取得辉煌成功。可是此时他的身体已是每况愈下,次年他心爱的姐姐范妮病故,给他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他的死亡。他于六个半个月后去世。享年年仅38岁。门德尔松是德国浪漫主义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难得的全能型天才,身兼钢琴家、指挥、作曲家、教师等多重身份。作为作曲家,他在短短38年的一生中创作极为丰富,活着的时候被认为是当时作曲家中的第一人,彪罗曾称他为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师。
浪漫主义中期德国作曲家。出生于汉堡,父亲是他的第一位音乐教师。7岁开始师从柯赛尔学习钢琴,也曾短暂学习过大提琴。19岁以钢琴家的身份进行巡演并名声大噪。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作曲,可是早年的不成熟作品都被他亲手销毁了。1853年,勃拉姆斯作为匈牙利小提琴家爱德华·拉门伊的钢琴伴奏一同巡回演出。途中他在汉诺威遇到了约瑟夫·约阿希姆,在魏玛宫廷又遇到了李斯特。后来拉门伊与勃拉姆斯分道扬镳,原因据说是勃拉姆斯在李斯特的演出中大打瞌睡。之后勃拉姆斯坐火车到了杜塞尔多夫,拿着约阿希姆的引介信去见舒曼。舒曼瞬间就被这位20岁年青人的才华所倾倒,在他的“新音乐杂志”上极力宣传勃拉姆斯。勃拉姆斯对舒曼的夫人,长他14岁的克拉拉·舒曼产生了感情,这段激烈的感情毕其一生未曾消逝,他最终一生未婚。1856年舒曼去世之后,勃拉姆斯主要以维也纳为中心发展自己的音乐事业,成为了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1860年,勃拉姆斯与约阿希姆合作了一份宣言,公开抗议瓦格纳音乐的过度与情感的泛滥。这份宣言匆匆写就,只有三人签名,却掀起了一场以勃拉姆斯、瓦格纳各自为首的两大阵营大论战。不过如今看来,这场殃及到许多作曲家的站队游戏更像是一场闹剧与笑话。1889年,勃拉姆斯获得“汉堡荣誉市民”的称号,1897年患癌症去世。他被一些评论家将其与巴赫、贝多芬排列在一起称为“三B”。他对标题音乐与瓦格纳的乐剧形式不认同,而是走纯粹音乐路线。勃拉姆斯创作了许多钢琴曲、室内乐、交响曲及合唱曲,出于自身的音乐审美观,他对乐曲的形式与结构有着非常执着的坚持和精细的规划,他作品中的思想与结构直接影响了许多作曲家,其中包括他的崇拜者、无调性音乐创始人勋伯格及其后的序列主义音乐。勃拉姆斯与他的伯乐舒曼及舒曼夫人克拉拉的故事一直是爱乐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法国作曲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其祖父是贩酒商,后则成为一名木匠。他的父亲则曾在海军当兵7年,后来与妻子维多林定居圣日耳曼昂莱并经营一家中国瓷器专卖店。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德彪西举家搬迁到戛纳的姑姐克莱门汀家。克莱门汀为德彪西安排了钢琴课,德彪西就此踏上了音乐的旅途。1872年,他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并学习了12年,之后他曾在俄罗斯给柴可夫斯基著名资助人梅克夫人的孩子当音乐教师,不过他与柴可夫斯基并没有什么联系。1889年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德彪西在世博会上听到了印尼加美兰音乐,给他造成了极深刻的印象,促使了他融合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特征的印象派风格的创立。虽然他本人极度反感对他音乐的“印象主义”标签,但是无疑他独特的风格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918年德彪西因直肠癌于巴黎逝世,享年55岁。
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被誉称交响曲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出生于奥匈边境的一个叫做罗劳的村子的一个贫穷的车匠家庭。1737或1738年,海顿被送到海茵堡附近的亲戚家,以接受那里教堂唱诗班的训练。1740年被当时圣斯德望主教座堂的乐长罗伊特发现并送往维也纳,之后的9年海顿一直在那里的儿童合唱团唱歌,其中最后的4年他的弟弟米歇尔·海顿也在。1749年海顿离开合唱团开始了自由音乐人的生涯。在这之后10年的艰难岁月里,海顿做过很多不同的工作,主要当过意大利作曲家波尔波拉的随从,这段经历据他说“教会了自己作曲的基础”。1757年,海顿得到了他的第一个重要职位,担任莫尔辛公爵的乐长,并且有一支乐队供他指挥。这给海顿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过之后莫尔辛公爵出现了财政问题使他不得不解散了乐队,海顿只能另谋出路。很快,在1761年海顿27岁的时候,他又成为了匈牙利埃斯特哈齐大公的副乐长,之后升任乐长,任职达30年之久。1781年海顿和莫扎特成为了好朋友,他比莫扎特大24岁。两人经常一起演奏弦乐四重奏。他对莫扎特以后的作品有很深的影响。1790年大公去世,没有音乐品味的继任者解散了乐队。海顿重获自由。他前往伦敦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功。之后他回到维也纳,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代表作品:包括清唱剧“创世纪”、“四季”,弦乐四重奏“皇帝”、“日出”等。海顿在拿破仑攻陷维也纳后不久去世。海顿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海顿爸爸”。
意大利作曲家。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布塞托。父亲是旅馆老板。威尔第在布赛托学到了最初的作曲知识,在当地的图书馆里他阅读了大量书籍,为今后的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可是威尔第在1832年正式投考米兰音乐学院却未被录取。不过他并没有灰心,继续留在米兰向斯卡拉歌剧院的乐师学习对位法。回到布赛托后,威尔第担任当地的音乐总监,并在当地商人和音乐爱好者安托尼奥·巴列兹的支持下在1830年于巴列兹府中举行了个人首次公演。出于对威尔第音乐的热爱,巴列兹邀请他担任自己女儿的音乐教师。威尔第其后与巴列兹的女儿相爱并结婚。他们共同生育一双子女,但都在威尔第谱写他的第1部歌剧期间夭折。而在威尔第筹备自己的第2部歌剧时,妻子不幸去世,歌剧也不成功,威尔第陷入了绝望,并发誓永远放弃作曲。所幸,斯卡拉大剧院总监梅雷利说服威尔第写下了“纳布科”,这部歌剧在1842年3月的首演让威尔第一举成名。之后杰作不断。威尔第支持意大利当时的独立运动,他在一些作品中有暗示独立运动的情节。直到今天还有人建议将他为“纳布科”所作的咏叹调“飞吧 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作为意大利的国歌。威尔第和理查德·瓦格纳一起被认为是19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歌剧作曲家。
匈牙利作曲家,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匈牙利音乐的领袖人物。1905年起对于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收集匈牙利民歌。之后,他的采样范围扩大到东欧各国、埃及和土耳其。对于他所收集来的数量众多的民间音乐,巴托克作了科学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结构来源以及变迁,并写了3部论著和数篇文章。这些研究对他后来的音乐创作有着很深的影响。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公开反对法西斯,他被迫流亡美国,虽然受聘于哈佛大学整理民间音乐,生活却缺乏保障。他的作品很少演出,也没人请他演奏,加上他母亲去世的双重打击,在异乡的生活十分孤独贫困,疾病缠身,最终因白血病逝于纽约。在他逝世后,他的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世界各地广泛上演。
俄罗斯作曲家。他曾被授予“斯大林奖”,死后被追授“列宁奖”。4岁时他就跟着母亲学习钢琴,5岁就已开始创作。1902年和1903年普罗科菲耶夫在作曲家格里埃尔下接受家庭授课,1904年初,老师就介绍他认识了格拉祖诺夫,后者立刻促成了普罗科菲耶夫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学习。他的老师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里亚多夫。十月革命之后的苦况使得普罗科菲耶夫决定在1918年离开俄国到美国。但在美国他连脚还没站稳,就出了财政危机,不得不在1920年4月奔波到法国。1927年思乡之情日上心头,将他带还回了苏联。在苏联普罗科菲耶夫经历了自己的创作之春,他许多重要的作品就是诞生在这片大地之上。1948年文化大整治期间他被苏共指责犯上了形式主义的错误,并被要求注意作品的“民族性”。尽管这件事影响了普罗科菲耶夫的健康,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创作。1952年起他获得了国家津贴。但他在1953年3月5日去世了,正是当日,其苦难大施主斯大林也去世了。